居家健身趋热但有待规范在防疫居家期间,体育运动爱好者群体的锻炼热情较高,坚持运动者占比93%。此外,居家健身活动的参与度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地域性,一线城市体育运动者保持运动的比例显著高于二、三线年的流行文化,你会发现“帕梅拉”“健身环”“智能健身系统”等等运动领域的热词都与居家健身密不可分。那么,天津市民对居家健身的参与热情如何?又遇到了哪些新问题呢?就此,本期“今晚调查”通过掌上天津App、腾讯问卷等多种渠道发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78份。数据显示,近七成左右受访者增加和保持了居家健身的频率,但也有七成受访者自行购置的居家健身器械使用率极低,近半数受访者曾在居家健身期间遭遇过运动损伤。
王玲在学生时代身体素质就很好,参加工作后偶然被同事们发现她“跑得飞快”,从此就常被邀请参加爬山、骑行、打羽毛球等各种集体活动。2013年单位体检后,很多忧心健康问题的同事去办理了健身卡,王玲也被拉去办了一张。她记得很清楚,前两个月同事们还都在坚持,五个月后就只有她每天下班坚持健身。“办公室和健身房是两个氛围、两种人群。进了办公室就感觉大家的行动都是慢慢的、很迟钝,同事们也聊健身,但连站起来打水都不愿意;可进健身房一看,所有人都精神抖擞,从更衣室去团课教室或者找器械,都是一路小跑,感觉特别振奋。”她很喜欢健身房的氛围,也遇到了相处融洽、专业过硬的教练,因此始终没有放弃。
今年受防疫形势的影响,健身房纷纷暂停营业。上半年,王玲坚持居家健身,还为此添置了一些健身器械;下半年,她大部分时间在健身房进行针对性训练,辅以居家健身。谈到居家健身,她也有很多心得体会:“千万别头一热就买器械!我在这上头吃大亏了!什么流行就买什么,最后都放在阳台上吃灰。我还是比较喜欢运动的,可连我都坚持不下来。要是平时没什么运动习惯的人,想靠着花钱倒逼自己训练,我觉得根本撑不住。我们单位的小同事来问我怎么减肥,我会建议她们先在家跳跳保健操——真的,你要自己有控制饮食的毅力,再去坚持一定的运动量,其实在哪里健身都有成效。”
在此次受访者中,女性占59.35%,男性占40.65%;在年龄分布方面,31岁至50岁占41.72%,51岁以上占31.65%,19至30岁占18.71%,18岁以下占7.92%。在问卷发放主要渠道未改变的前提下,男性受访者比例较以往历次调查有所提升,显示出对于“居家健身”话题具有一定的讨论热情。
受访者对自我健康状况的认知也有较大差异,46.40%的受访者选择了“比较健康”和 “非常健康”,53.6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甚至有可能出现 “亚健康”或“不健康”等明显问题。
在运动热情方面,16.55%的受访者非常喜欢运动,26.98%的受访者比较喜欢运动,20.50%的受访者对运动的热情一般,22.66%的受访者不大喜欢运动,13.31%的受访者讨厌做运动。由此可见,不是所有人都能将运动视为兴趣爱好,三成多受访者有“运动困难症”的主观倾向性。即便如此,仍有超过半数(50.36%)的受访者养成了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另外49.64%的受访者尚未完成对运动习惯的培养。
在运动频率方面,9.35%的受访者每周锻炼1次,31.65%的受访者每周锻炼两三次,25.90%的受访者每周锻炼4次至7次,16.55%的受访者每周锻炼8次以上,8.63%的受访者锻炼的方式多样、频率较高、难以统计,另有7.91%的受访者则是从不锻炼身体。
出于对健康的关注,很多人在努力坚持运动锻炼。但从频率和时长方面来看,平均运动强度并不高。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轻人“一边运动一边偷懒”,体力、体能甚至比不上热爱运动的老年人群。
受访者们希望通过运动锻炼,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强身健体占47.84%,减肥塑身占44.60%,提高免疫力占39.57%,排遣压力占39.21%,改善睡眠占37.05%,此外部分受访者也期待锻炼身体能达到焕发活力、结交朋友、追逐时尚、培养兴趣、丰富生活内容等效果。
为此,受访者们喜爱并经常参与的运动锻炼项目包括:散步(42.81%)、游泳(32.73%)、跑步(29.86%)、骑行(28.78%)、器械类健身(26.98%)、篮球类大球运动(25.90%)、舞蹈健身(24.10%)、乒乓球类小球运动(23.02%)、爬山(22.30%)、瑜伽(21.58%)、传统武术(21.58%)、跳绳(20.14%)等。
受访者们想要改善的健康问题有很多,选择的运动项目又较为轻松普及、容易上手。轻量又高效,已经成为现代人运动健身的普遍目标。因此,居家健身也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受欢迎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44.60%的受访者增加了居家健身的频率,28.06%的受访者减少了整体运动的频率,27.34%的受访者居家健身的频率未发生变化。
在居家健身项目的受欢迎程度方面,耐力练习占32.73%、综合练习占32.37%、健身操占30.22%,而家务劳动占28.06%、柔韧练习占25.54%、瑜伽占24.10%,跑步机占23.74%,其他项目占比较低。对于健身人群而言,居家健身一般只会定个“小目标”,更容易完成,也更易于坚持,运动项目和运动方式较为多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随机性。
调查显示,只有一成(10.79%)受访者没有购买过任何居家健身器械,其他受访者或多或少都购置过居家健身器械,比较受欢迎的包括瑜伽垫(42.09%)、球拍(39.57%)、跳绳(33.81%)以及哑铃、杠铃、呼啦圈等等。虽然购买比例较高的前五项器械都较为便携和经济,但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仪等定价较高的家用健身器械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欢迎,这说明很多市民较为熟悉健身房提供的专业器械训练,希望在家中也能坚持训练。
器械买得很专业,不等于训练就有成效。对于已购置的健身器械,43.55%的受访者很少拿出来练习,27.82%的受访者干脆不闻不问、闲置无用,15.7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训练,7.26%的受访者对健身器械有选择地使用,仅有5.65%的受访者能够一直坚持使用家用健身器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整体来看,七成受访者浪费了对健身器械的既往投资。即便绝大多数受访者对此心知肚明,但仍有44.2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未来继续为居家健身进行投资,32.01%的受访者举棋不定,另有23.74%的受访者明确拒绝继续投资购买健身器械。
除健身器械外,受访者还购买了健身服装(45.68%)、运动装备(45.32%)、健身食品(30.94%)等居家健身的配套产品,健身App或小程序以及教练在线%)、健身环等体感游戏机(25.54%)等具有科技含量的服务类项目也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喜爱。
既然前期投资充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受访者无法坚持居家健身呢?38.85%的受访者担心噪音扰邻,37.77%的受访者承认意志力差,35.61%的受访者感觉居家健身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指导,34.53%的受访者认为现有设备不齐全,34.53%的受访者觉得缺少同伴,此外没有精力(25.18%)、空间限制(23.74%)、家人反对(23.02%)等因素也导致一部分受访者无法坚持居家健身。
约四分之一(25.18%)的受访者还会为提升家人参与热情而设置小奖品,努力营造全家健身的氛围。
受访者在居家健身过程中,出现不适或者伤病的比例较高,达到46.40%。导致受伤的原因则比较多样和复杂,包括缺少指导(47.84%)、热身不够(38.13%)、场地布置(36.33%)、过量过力(32.01%)、旧伤复发(31.65%)、器材不佳(30.22%)、训练不当(30.22%)等等。
而针对这些居家健身中的随机风险,人们的防范意识尚有不足。在居家健身过程中,只有37.05%的受访者会注意身体监测数据,35.97%的受访者会注意布置周边环境,33.81%的受访者会进行安全防护。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常委、天津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二级教授谭思洁指出: 居家健身与常规的运动锻炼相比,具有场地受限的特点,加之普通人往往缺乏健身常识,的确存在一些潜在的运动风险,甚至可能出现意外受伤的情况。谭教授建议广大读者,在居家健身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尽量选择安全系数高的运动方式,不宜进行挑战性强的项目,并根据已有伤病史或者是容易受伤的身体部位,排除掉一些不适合的锻炼方式;2.运动前要保证足够的热身时间;3.运动强度与运动总量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强度从低到高,如果长时间没有运动,切忌突然进行剧烈运动;4.身着便于运动的服装,如果选择会对地面造成冲击的动作或项目,则应穿好运动鞋;5.居家环境下人们通常习惯久坐,这可能会使肌肉僵硬,所以可多做一些伸展运动,有助于增加血流量和帮助运动后的恢复;6.确保身体处于“水分充足”的状态,才能保证关节的健康以及灵活性,健身过程中才不容易受伤;最后,居家健身最好也能够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按照运动计划完成健身即可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又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运动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