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有哪些措施来源
防洪措施 1.主要防洪措施:工程措施 主要防洪措施是采用标准水力学工程措施,利用改善河道和上游水库调蓄来控制水位。水库需要筑坝,但在城区这种地方非常少。因此必须通过改善河道和堤防系统来防洪,另外一般还要用到河道支流入口处的泵站。在河道渠道化的条件下,这个措施从水力学角度看一般是最有效的。 2.自然方式防洪措施:非工程措施 自然措施代表非工程的措施。它提倡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状态,或通过在河道及岸坡上种植植被来试图把河流恢复到自然状态。修建堤防和防洪建筑被认为是不适宜或不美观的。这种措施通过土地治理方式来削减洪水,这些方式有:洪区湿地,上游湿地或洞穴,保留蓄滞洪区,加大渗透能力,阻水结构。但这些措施在削减洪峰上作用有限。湿地对小而频繁大雨形成的洪水有一点效果,但暴雨和洪水越大这种效果越小。渗漏系统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在先期洪水已使土地饱和时也很难削减洪水。在一些上游有空地的地方渗漏系统很值得考虑,但要知道它对控制城市洪水效果有限。Freeman等人于1994年在美国三个中西部乡村水域进行了一项科学评测,结论是最彻底的土地整治加上阻水结构也只能削减洪峰5%到15%。实际应用这个措施要求河边地区允许被淹没,还可能进一步要求工程有溢洪的权力。 3.生物工程防洪 这是一种过渡性措施,对河道进行一些蓄洪要求的半工程改造。河岸一边加宽,另一边不动,河道材料不变,边坡是基于生物工程技术的。 4.地下防洪 在城市河道非常密集的地方,可以考虑地下措施。这主要包括隧道和地下水库以及泵站。一些城市用这种措施来控制下水道漫溢。但若要控制大洪水,此法与改善河道表面相比从费用考虑一般是不可行的。
3s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引言:
3S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以及全球定位技术GPS的统称。“3S” 技术在水利行业中广泛地应用于水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管理、旱情监测、灌溉面积监测与规划、水环境评估、防洪减灾、水土保持、河口与河道及河势演变动态监测、水利工程选址、水库库容与湖泊动态变化监测、水库移民等方面的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3S”水利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将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具有海量数据存储功能、网络功能、地理信息建模功能和无线通讯功能的3S集成系统。
一、概述:
RS(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及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利用光学或者电子光学(称为遥感器或波探测仪器)通过接收地面反射或接收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象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与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与资源勘测、环境动态监测与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是过摄影或扫描、信息响应、传输和处理,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与环境的相关关系等宏观规律的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环境监测、地球资源勘探及军事侦察等各个领域,70年代开始用于水利。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支持下对信息进行采集、存贮、查询、综合分析和输出,并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的综合性技术的空间信息管理信息计算机系统,是分析与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等地理环境有关问题的通用技术。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区域发展规划、公共实施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目前在水利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GPS是一种可以定时与测距的空间交汇的导航系统,通过接收卫星信息来给出(记录)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三维坐标以及载体的运行速度,同时它还可给出准确的时间信息,具有记录地物属性的功能。因其提供全天候实时、高精度三维位置、速度及精密的时间信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陆地、海洋、空间与航天领域各类军用与民用目标的定位、导航与精密测量,尤其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与管理、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测、地球动力学等应用更加广泛,90年代后始应用与水利行业。
RS是数据获取与更新基础;坐标定位、局部监测是GPS的主要功能;数据存储、管理、分析、可视化是GIS的基本功能;计算机技术是3S技术的根基;网络是3S的翅膀;水利应用科学技术是3S发展的动力。3S技术在水利行业中广泛地应用于调查、监测、管理、评估等方面。具体地应用在水资源调查、水环境评估、防洪防汛、水土保持、河口演变、水利工程选址、水库移民等方面的工作。
二、水利应用:
3S技术就像一座多功能水库,对信息起着集中、调节和净化的作用,它兼容并蓄各种来源的信息,按地理空间坐标进行数据管理、查询和检索,通过地学分析、空间分析、相关分析、模拟和预测等手段进行科学加工与决策,提供多层次和多功能的信息服务。因此3S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也就是水利现代化中起着并将继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S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一些方面:
1、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
(1) 数据采集与提取在雨情、水情、工情、险情与灾情等方面应用
(2) 数据与信息的储存、管理与分析方面,即防洪、减少、救灾的信息管理系统。
(3) 防汛决策支持方面如灾情评估、避险迁安、抢险救灾路线、气象卫星降雨定量预测等。
2、在水资源生态环境管理中应用:
“3S”技术在解决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动态监测水资源、生态环境变化、管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重要作用,RS可以提供动态更新数据源,GIS提供空间数据库管理、分析、应用的工具,GPS提供水利实施等空间定位基础。
3、在水土保持中应用:
RS为壤侵蚀调查提供信息源,GIS分析土壤侵蚀因子,进行评价侵蚀
类型、程度及侵蚀量估算
4、在河道、河口、河势动态监测中应用:
对泥沙淤积、泥沙分布几河道、河口、河势动态监测。
5、在水库库容与湖泊动态变化监测:
对湖泊面积容量变化及泥沙含量等监测。
6、水环境监测、评价与管理:
水质监测、水环境信息管理、水环境遥感监测。
7、旱情监测、灌溉面积监测与规:
旱情预报、动态监测几抗旱决策支持,有效灌溉面积与实际灌溉面积监测及灌区规划与动态管理。
8、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
3S是水利水电工程选址、规划、乃至设计、施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工具,例如移民安置地环境容量调查、调水工程选线及环境影响评价、梯级开发的淹没调查、水库高水位运行的淹没调查、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防洪规划、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抗震安全、河道管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物科贮运管理、蓄滞洪区规划与建设等等。
9、灾情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灾前评估: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的受灾人口(涉及社会因素);迁安能力(人数、道路、车辆调度);重点保护区(交通大动脉、重要工业基地、军事要地);抢险物资储运。灾中评估:确定灾情及发展趋势;救灾物数量与运输路线;为后继洪水调度方案决策提供依据;迁安人员的安置;灾后重建的准备。灾后评估:上报损失的核实;为防洪规划提供信息;为灾后重建提供方案。前景展望:
在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战略方针指导下,3S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将“无孔不入”,而且迅速地占领管理和决策层面,并且势必作为基础技术支撑,进入数字流域或数字水利的框架。而且在水利行业开始应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1、网络化
WebGIS可用于除了一般数据外的特殊数据类型,尤其是矢量数据的处理,以网络浏览器为应用工作平台,在客户端可以实现对矢量数据的操作,可以在多个客户端实现原来在本机上才能实现的功能,并可通过网络远程调用和发布各类数据、图形、图像。
2、集成化
水利信息化进程中的3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仅要通过数据接口将RS、GIS、GPS严格地、紧密地、系统地集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更具有应用价值的大系统,往往还要跟其他的诸如MIS或OA等系统紧密结合,方可满足需求。因此, 3S技术与外部系统无缝集成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3、以数学模型和决策分析为支撑
对于水利工作者来说,仅对图形进行简单的浏览、查询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如何要让3S在水利行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就要利用3S软件特有的专业分析功能。水利行业要求3S系统平台提供专业的分析算法和专业模型,以便对各种水利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系统具有辅助决策支持功能,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的计算结果和决策依据。
4、实时三维和虚拟现实技术
水利上很多问题是时间序列问题、动态监测及过程问题。因此,加上时间维的3S技术应用需求很广。三维尤其是实时的三维3S系统为各种水利信息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表现方式。在调水线路沿线贯穿飞行、城市及蓄滞区洪水演进、水利工程布置、大坝及堤防等工情信息的表达、地面与地下结合的地质构造描述、水流流动的三维表现、厂房或结构内部的描述、库区的描述、宏观地形地貌表现、通视性分析等等方面使用得特别多或者是特别有前景,而且它也是虚拟或仿真的基础。
5、标准化
标准化就是要做到可移植性,互操作性,可收缩性,通用环境。其内容包括数据,数据交换,数据库转换,图形,软件,硬件等方面及地理,算法,解译与行业等方面的标准内容。
6、组件式GIS(ComGIS)
GIS软件的技术体系经历了GIS模块、集成式GIS和模块式GIS这三个阶段后,已发展到了组建式GIS阶段,即基于组件平台,以一组具有某种标准通信接口实现交互,甚至是跨计算机交互。ComGIS使软件的可配置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更强,使用更灵活,更便于二次开发,特别有利于应用系统集成和拓展。
三、结论:
“3S”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以及全球定位技术GPS的统称。“3S” 技术在水利行业中广泛地应用于水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管理、旱情监测、灌溉面积监测与规划、水环境评估、防洪减灾、水土保持、河口与河道及河势演变动态监测、水利工程选址、水库库容与湖泊动态变化监测、水库移民等方面的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3S”水利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将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具有海量数据存储功能、网络功能、地理信息建模功能和无线通讯功能的3S集成系统。
总之,要在水利行业更好地应用和发展3S技术,必须在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尤其是富有水利行业特色的数据库,如蓄滞洪区空间展布式社会经济数据库、雨情和水情数据库、水旱灾情数据库等等。此外还要加快提高3S技术的应用水平,充分发挥3S现有的和潜在的功能,并且与网络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以及水利行业本身的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如何做好水库的安全防汛工作
随着我国许多地区先后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全国先后有多座水库不同程度发生险情,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虽然我国多数病险水库得以除险加固,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但是,仍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型水库防汛安全隐患很大,普遍存在安全责任不落实、管理粗放甚至无人管理、病险率高、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带病带险运行等问题,给防汛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确保水库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做好水库的安全防汛工作谈几点粗浅认识。
1.水库安全防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预测监测滞后
中小型水库普遍存在这一问题,部分水库大坝上游基本没有雨量监测设施,水库管理单位无法及时掌握上游来水情况,水库调度滞后,影响水库效益的发挥。大多水库位于交通和通信落后的地区,通信预警手段落后,交通不便,无法快速、及时、准确传递汛情,成为防汛安全的一大隐患。
1.2兴利矛盾突出
大中型水库除防洪功能外,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具备重要作用,汛期的时候大多数水库调度只能是按照规定的汛限水位进行控制,暴雨或台风来临前为确保水库安全,只能采取预降水位,部分病险水库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造成水库长期蓄水不足,严重影响了水库兴利效益的发挥。
1.3预报水平偏低
近年来短历时、强暴雨等极端性气候频繁发生,由于目前对局部强暴雨的预测预报水平偏低,预警能力仍然不足,预报精度和准确率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部分中小型水库工程自身的防洪能力不足,在应对各种突发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中调度难度较大,成为影响水库防洪安全的主要因素。
2.做好水库安全防汛工作的重点
2.1充分认识水库安全的重要性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 严格实行以行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库安全管理责任制,人民政府行政一把手对辖区内水库安全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认真制定和执行水库安全度汛方案,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在加强日常巡查的基础上,要认真对水库、泄洪设施、观测设施、报汛通讯设备、备用电源等进行全面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2.2加强小型水库管理
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强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建立管理机构,落实管理经费,划定管理范围;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对水库的承包管理进行严格要求;按照“兴利服从防洪”的原则,保证小水库在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发挥综合效益。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大坝安全鉴定、水库管理人员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全力做好在建和改造水库的安全度汛工作。要全力落实度汛安全责任制,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要求制定应急抢险预案和施工度汛方案。已开工的和即将开工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都要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安排施工,处理好施工进度、质量与水库运用、安全度汛的关系,确保施工期度汛安全。
2.3除险加固病险水库
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和“政府投入为主,市场融资为辅,鼓励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工程建设资金,确保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顺利实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小水库,特别是下游有村庄、学校、企业的小水库,一定要空库度汛。不要在汛期惜水,不要因小失大,这是防汛的硬性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和水利部门必须认真执行。在确保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防洪兴利综合效益最大化,严格执行经批准的水库调度运行方案,控制水库汛限水位,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库,尽量实行空库度汛。同时,要做好水库下游人员转移避险预案,将转移避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县、乡、村、户,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4落实防汛措施
大中小型水库都要落实防汛责任,谁的水库谁负责管理,把防洪调度、应急抢险、人员转移和物资经费等各项内容进一步细化,落到实处。水利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库汛期的运行管理和调度工作。严格执行汛限水位,统一调度,任何水库不得擅自超汛限水位蓄水。汛期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接收气象信息,掌握库区水雨情变化,做好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水库安全管理责任人要加强水库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库巡查责任人要认真履行巡查职责,认真填写巡查记录,汛期遇异常天气要加密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
2.5改革水库管理体制
对一些小型水库,应该在确保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改革管理方式。对防洪任务重的重点小型水库进行管理方式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对其他小型水库的改革,也不能一包了之,要在确保安全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水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对这些水库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对各种违背水库安全管理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水库防汛管理机制,做到“值班人员、处所、经费、通讯、预案”五落实,确定专人24小时值守。要建立和完善水库巡查制度,遇较大暴雨、洪水时,要增加巡查次数,发现除患或险情及时处置并报告。
2.6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应根据有关法律,进一步落实水库防汛责任制、水库巡视检查责任制,并落实具体责任人,切实做好对水库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对因责任制落实不具体、水库安全管理不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不彻底及其他危害水库安全运行的行为查处不及时而造成水库安全事故的,将依法进行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库是防汛工作的重点,确保水库安全度汛,不仅是水利部门的头等大事,也是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大事。水库出了问题是大问题,是明显的责任问题。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水库安全,切实把水库防汛工作抓细、抓实。因此,我们应不断加强每座水库各责任人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促进相互之间的协作,进一步查找不足、排除隐患、解决问题,促成全民防汛的良好氛围,确保汛期水库防汛安全。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流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江河的流量季节变化、植被分布。(气候、地形、水系、植被)
治理措施:
⑴加强防灾措施的宣传工作,增强防灾意识;
⑵建立和健全雨量观测和预警预报机制;
⑶采取生态、工程和非工程的综合治理措施。
防汛经验做法
一、防汛演练组织的主要内容
(一)周密策划
通常情况下,防汛抗旱应急演练是由防汛抗旱专业骨干队伍、驻地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大专院校志愿者等力量联合开展的,防汛抢险组织单位承担演练策划、组织、实施及总结工作。根据防汛任务组建指挥组、物资供应组、后勤保障和宣传组、演练协调组、秩序维护组、演练组,制定演练脚本和实施方案,协调各方面并对其进行反复推演,以适合的形式组织演练。
(二)精心准备
在演练前期准备阶段,主要落实方案准备、场地准备、经费准备、脚本编写、参演队伍准备、演练科目准备、通信保障准备、物资设备准备、场地安全及周边交通管制准备、后勤与卫生医疗准备等保障措施。策划人员在编写演练脚本时,将演练全过程编写成剧本的形式,详细描述演练背景、情景事件、各抢险科目的启动和组织实施过程、演练中的标准化报告与命令台词、视频画面呈现要求、文字解说词等。编制的演练脚本通俗易懂,参演人员能领会演练全过程与自身职责。
另外,演练中承担任务的领导、指挥员及各环节负责人都重点标注,在演练前做好详细沟通与解释,确保演练实施过程的顺畅。
(三)有序实施
演练实施是整个演练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高效的组织实施使每次应急演练得以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做到了演练过程中严格听从现场指挥部调度,认真执行演练策划方案,并能随机应变。在演练实施过程中阶段性地召集召开承办单位碰头会、演练协调推进会、演练队伍现场会、演练过程推演会。分别落实演练策划与组织,演练项目与实施,现场指挥与过程控制,整体推动与方案优化等。
二、防汛演练特点
(一)演练主体由局部向全面发展
参与演练的单位多由防汛抗旱骨干向军警部队、工程管理单位、地方政府以及地方群众扩展。近年来,演练涉及部门更多、设计环节更实、参与单位更踊跃,同时,展示的新技术、新装备更丰富,进一步检验了应急通信、交通、电力的可靠性、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队伍人员的实战能力、后勤组织的保障能力以及技术装备的适用性。特别是群众参与演练,使防汛抗旱意识深入人心,应急避险知识得到普及,自发自主应对灾害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演练形式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演练针对性不同,项目实施的关联性就不同。不断总结演练经验、完善联动机制、调整优化方案,使演练组织更缜密、内容更充实、流程更清晰、保障更完备。演练科目在不断调整,从早期科目少且各科目单独设置,只能演练独立操作训练,到近些年,在演练策划阶段就根据实战模拟设置科目,同一险情处置常采用2-3种方式进行处理,科目之间通过合理剧情发展来衔接,演练全过程通过通信技术手段实现实时音频或可视化指挥和调度。随着科技化、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应急演练逐步采用不断创新的高科技手段。进行室内及演练现场桌面推演,使演练最大程度走向实战化和信息化。同时,邀请涉及水旱灾害防御的单位相互观摩、联演联训,不断提高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水平。
(三)演练成果由展示向实用发展
防汛抗旱应急演练大多由示范性演练向检验性、研究性演练发展。演练工作由早期的不成熟不完善向科学策划、突出实效转变。早期演练主要以抢险理论知识培训和骨干队员设备操作培训为主要目的,演练内容以室内及操作展示为主。近几年,演练以模拟不同类型工程的实际险情为主,演练队伍直接参与险情处置,达到提高抢险组织指挥与现场处置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