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制造技艺
- 2、水密隔舱这一设计还可以用在哪方面
- 3、古代有一种不怕进水的船,即使船身出现了洞,船也不容易沉,这是怎么回事?
- 4、水密隔舱的推广发展
- 5、泉州古船有哪些结构特点?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制造技艺
是泉州先进造船技术的代表,该技艺与船舵的使用和龙骨装置对世界造船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并称为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对世界造船业的三大贡献。“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捆绑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远洋船,安全性是广大航海家关注的最重要课题。宋元时期,中国的远洋木帆船备受各国商人、使节的青睐,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帆船中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水密隔舱结构,增强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据清嘉庆年间蔡永蒹所撰《西山杂志·王尧造舟》载:唐天宝年间泉州所造海船的情况,其中“十五格”即为十五个隔舱。这是目前所见关于泉州地区海船中采用隔舱的最早记载。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了一艘宋代远洋货船残体,其舱位保存完好,已具有极为完善的水密隔舱结构。1982年试掘的泉州法石宋代古船中,同样发现有水密隔舱结构。以上两艘古船的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最迟于宋代,泉州所造海船已采用成熟的水密隔舱结构。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隔舱板分隔的彼此独立且互不透水的一个个舱区。舱福船制造技艺是中国于唐代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水密隔舱技术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早在13世纪末就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介绍到西方,500年后的1795年,英国海军总工程师塞缪尔·本瑟姆将军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第一次采用中国人首创的水密隔舱技术建造新型军舰。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航海史的重大贡献。
水密隔舱这一设计还可以用在哪方面
除了有利于抗沉,
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连接,使船体结构也更加坚固,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使造船工艺简化。
船上分舱,货物的装卸和管理比较方便。不同的货主可以同时在个别的舱区中装货和取化,提高了装卸的效率,又便于进行管理。
----------------------
水密隔舱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因此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产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其次,船上分舱,货物的装卸和管理比较方便。不同的货主可以同时在个别的舱区中装货和取化,提高了装卸的效率,又便于进行管理;另外,由于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结,起着加固船体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使造船工艺简化。由于水密舱结构具有这些优越性,受到普遍的欢迎。1974年泉州湾后渚出土的南宋海船,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的元代海船,1982年泉州法石发现的南宋海船,都采用水密隔舱结构形式。新安海船有8个舱区,法石海船大约也是8个舱区。元代意大利施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的船舶作了详细的描述。英国的本瑟姆曾经考察过中国的船舶结构,并且对欧洲的造船工艺进行了改进,引进了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从此,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水密隔舱技艺是人类造船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对提高航海安全性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我国水密隔舱技术的发明领先于西方1000多年,至今仍在世界造船与航运业中产生巨大的作用。无论是排水量数十万吨的油轮、航空母舰,还是潜入深海的核潜艇,虽然制造材料改为现代化的金属,但其内部仍采用的是水密隔舱结构。
古代有一种不怕进水的船,即使船身出现了洞,船也不容易沉,这是怎么回事?
在大江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如果船身上有了破洞,就有可能进水沉没。为减少这种风险,古人对船舱做了一些改造,即使船身上出现几个大洞,船也不容易沉没。这种船舱就是水密舱。
水密舱的发明灵感可能来源于竹子,人们把竹竿一劈两半,发现竹子里面中空,关节与关节之间有各自独立的空间,这就是“节状空腔结构”。
人们根据这种结构,把船舱分割成为各个密闭的独立空间,这就成了水密舱。
水密舱的舱壁使用的是坚固的立式隔板,人们在隔板上刷上遇风很快硬化的桐油,再用麻丝、石灰把隔板之间的缝隙紧紧密封起来,即使隔板对面盛满了水,隔板也不容易破损和渗水。厚实的隔板还起到了支撑船体的作用,能帮助船体抵抗海水的横向压力,使船更加坚固和稳定。
有了水密舱,一旦船身出现破损,水只能进入其中一个船舱,不会影响到其他的舱室,船仍然能保持一定的浮力,稳定航行。人们有充裕的时间把水舀出,堵塞漏洞,使破损的船只得到维护。
除了提供安全保障之外,水密舱还是极好的分类储藏室,不同的船舱放置不同的货品,为商业贸易提供了方便。水密舱还可以作为临时的养鱼池子,渔民们可以把捕获的鱼暂时养在船舱里。这种做法一直被渔民沿用至今。
总结:
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一种“八槽舰”。有人猜测,这可能是一种具有8个水密舱的船。唐代时,我国出现了完善的水密舱结构的船。到了宋代,海上贸易非常发达,水密舱的运用也更为广泛。
1974年,福建泉州湾出土了一艘宋代远洋货船,尽管只残留了船舱的底部,但13个水密舱结构保存完好。这条船还有一个细节,和现代轮船的设计非常相似:在船舱里,有两条紧贴着水密隔板的,叫做“肋骨”的特殊横木,它们的作用是为了有效地抵御海水对船身的压力。这个细节表明,宋代船只的水密舱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水密隔舱的推广发展
由于水密舱结构具有这些优越性,受到普遍的欢迎。1974年泉州湾后渚出土的南宋海船,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的元代海船,1982年泉州法石发现的南宋海船,都采用水密隔舱结构形式。新安海船有8个舱区,法石海船大约也是8个舱区。
中国船舶采用的水密隔舱结构,很早就受到国外的赞赏。元代意大利施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的船舶作了详细的描述。
英国的本瑟姆曾经考察过中国的船舶结构,并且对欧洲的造船工艺进行了改进,引进了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公元1795,他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设计并且制造了六艘新型的船只。在他所写的论文中说,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强度的隔板,它们可以保护船只,免得进水而沉没,正像现今中国人做的一样。后来,本瑟姆夫人在为丈夫所写的传记中指出:这不是本瑟姆将军的发明,他自己曾经公开地说过,'这是今天的中国人,一如古代的中国人所实行的'。从此,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泉州古船有哪些结构特点?
宋代出土的泉州古船,水密隔舱工艺又较前进了一步。船上的横舱壁,由在底部和两舷的肋骨以及甲板下的横梁予以环围,这样既有利于水密性,又增加了结构的强度,真是一举两得。
隔舱舱板与船壳板用扁铁和钩钉钉联,隙缝用桐油灰填实,具有严密的隔水作用。1982年,在泉州法石发现另一艘南宋海船,也是采用水密隔舱结构,它的隔舱舱板同船壳板之间用铁方钉和木钩钉钉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