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温州经济开发区”属于哪个区?
温州经济开发区属龙弯区。
开发区概况: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浙江南部福建北部首家国家级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充满了生机和商机,具有诸多优势,是投资价值洼地。
一、区位战略优势。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处的城市-温州位于长三角和海西区交汇处,是浙江省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温州城市东边崛起的一座滨海新城,临近东海,地处浙南闽北交接的优势地带和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北邻温州国际空港,距状元岙深水码头16公里、甬台温铁路25公里,滨海大道、沈海高速复线、轨道S2线(规划)贯穿其中。未来滨海交通,是浙江东部沿海交通的纽带,温州南片区域至机场、码头的纽带,更是城市东进南拓的交通核心。
二、发展平台优势。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范围覆盖滨海园区、金海园区和托管的三个街道,总人口达23万人。2014年初经省政府批复,开发区跨区域合作整合提升至"一区七园",打破了县域经济壁垒,初步形成核心区与辐射带动区联动发展格局,开发建设面积140.18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财政收入超70亿元。2015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将浙南沿海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温州瓯飞管委会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区合一",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了多平台叠加的优势,滨海园区和金海园区29.8平方公里作为浙南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块着力打造浙南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与销售基地,激光与光电高端装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时向海延伸的60万亩瓯飞围垦造地工程为开发区未来发展储备了广阔的空间。
三、产业集聚优势。
全区现有工业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373家,科技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3%。培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扶持电气机械、服装鞋革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海洋科技与激光光电、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商与物流、汽车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群。其中以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为纽带,打造集汽车制造、文化、贸易与销售为一体的时尚汽车城;汽车产业已形成产值超百亿产业集群。加快服装鞋革、水暖洁具、民用电器等传统特色产业集群触网,使传统产业焕发时尚活力,荣获省级特种装备特色品牌园区,中国开发区30年30强"产业创新奖",街道特色产业集群凸显,先后拿到中国水暖洁具之都、食药机械之城、中国民用建筑基地等国字号金名片。
四、生态环境优势。
全力打造生态型、环保型产业新城,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省循环化改造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园区"四区联建"为载体,以资源利用最大化、源头化、综合化和集成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环境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置共享等方面形成循环生态链网,促进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和集约发展,是ISO14000国家级示范区。86家民营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6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2015年,开发区通过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的技术核查。以治水为突破口,开展"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环境整治工作,全区绿地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18平方米,实现园区的有机更新,打造美丽浙南智慧水乡和花园城市。
五、产城融合优势。
坚持高起点规划,产城融合发展,区内教育、文化、娱乐、卫生等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按照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提升"一区七园"、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核心区总体布局,环金海湖3.2平方公里集行政商务、会展旅游、科技研发、休闲安居为一体的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金海大厦、海洋科技创新园、交通枢纽中心等配套项目和"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发展承载力逐步提升,数字开发区一、二期分别获得国家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和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项目建设走在全省开发区前列。开发区服务功能、文化氛围、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六、体制机制创新优势。
温州是商行天下的开放之城,具有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遍布全球的市场网络。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温州民营经济的缩影,先行先试和坚持改革创新是其特色,是浙江省首批整合提升试点单位、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主力军,实施"四换三名"、招才引智,加大创业创新投资,区内设有激光产业园、海洋科技创新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开发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温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市一级管理权限,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是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单位,始终坚持以诚招商、以优便商、以信安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被省商务厅和省财政厅列为省级改革试点。率先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重点项目无偿代办、"模拟审批"、"多证联办"、绿色通道等一系列快速审批机制;综合审批改革列入国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健全红色直通车、驻企服务员等助企扶企等系列制度,形成了让投资创业者满意舒心的良好环境。
温州模式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浙江省温州市提出了“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口号,积极引导、鼓励私营企业加强同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技术与品牌合作,走国际化道路,区域合作、跨国合作风生水起。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作为私营经济发展的代表性模式——温州模式呈现出四大新特点。
一是资本流动跨区域化。温州民间资本总体规模庞大,这笔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工业投资、商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等活动。一些私营企业还进军国际市场,如康奈集团进军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北美、中东、南美等地区,也活跃着众多温州私营企业家。大量民间资本对外投资,形成了行业性的温州市场和跨区域的温州经济。温州外迁企业已达好几千家,温州籍人士在外创办工业企业好几万家。
二是家族企业现代化。从“地下工厂”、“前店后厂”起步的温州传统私营企业,基本上都是采取家族式管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管理的弊病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大批私企纷纷转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据有关门透露,温州市未来3年计划上市的企业数量呈现成倍增长趋势。计划上市企业已经超过50家。其中,争取在2008年上报材料的有7家,计划在2009年上市的有14家,计划在2010年上市的有29家。目前,该市产值超亿元的800多家企业和上百家股份制有限公司,均为优质的上市后备资源,上市企业梯队基本形成,一批优质私营企业营造出温州私企“想上市、敢上市、争上市”的浓厚氛围。
三是企业发展国际化。温州的一些优质私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等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商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工业电器、五金机电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国内私营企业充分利用市场与资源,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引进国外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四是经济发展自律化。在温州私营企业起步和发展壮大的阶段,政府部门坚持“无为而治”,推行企业自律,放手发展私营经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共有市级行业协会(商会)80多家,其他地区的温州商会超过200家,形成了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自治机制。
温州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环境
温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十分突出:
1.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国家、省加快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大背景下,温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早在市委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把温州市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大商港,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和滨海山水文化名城”的“一港三城”发展战略,为温州海洋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海洋产业发展,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提高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为我们下一步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方向。
2.较强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效果显著。在全力打造“国际性轻工城”的战略导向下,温州打响了中国鞋都、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塑编城、中国电器之都等“国字号”金名片。这一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为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与滨海出口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兴海洋产业的培育提供优越的发展基础,为温州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提供良好的平台。
3.优越的区位优势
温州“黄金海岸线”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使温州有条件按“东拓、南接、北联”的方针,沿瓯江面向大海扇形拓展,努力构建新型组团式的现代化都市,实现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的跨越,成为浙南、闽东甚至更大范围城市群中的“领跑城市”。在建设我国中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发展对台贸易等方面温州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环境。
4.配套的基础设施
温州港是交通部确定的我国沿海地区20个主枢纽港之一,目前已进入由口内向口外海港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全面建设,东拓城市发展空间,大力为加快洞头状元岙深水海港建设与临港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金丽温、甬台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及东海大道等工程的即将建设,使温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温福线、甬温线新建及金温线改造的开始,温州将成为地区性的铁路枢纽;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温州市民用机场也将迁扩建。届时,温州将形成立体型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使得集疏运更为便捷,加上近年来水利、电力、通讯以及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都为发展温州海洋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条件。
5.灵活的市场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率先实行市场化运作,大胆发展民营经济,且机制灵活,特别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丰裕的特点,较早在投融资领域引入多元化市场运作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试点城市,从而更为温州多元化投融资运作引领了更大的空间。将灵活、独特的市场机制应用于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市场化运作,是发展温州海洋经济的较为有利的优势条件。
劣势与问题:
1.对海洋经济的认识有待深化
对发展海洋经济的地位认识不足、思路不宽、研究不深、目标体系不明确、引导力度不大;“以港兴市”战略举措不力。
2.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
温州海洋经济与省内其它沿海兄弟城市相比,无论是在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旅游业,还是传统的海洋产业,或是海洋高新产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开发海洋
存在筹资渠道不宽、开发规模不大,海洋经济低、小、散现象突出等问题,难以形成温州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战略性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能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
3.海洋开发投入不足日显突出
海洋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而近几年在深水港建设、滩涂围垦等战略性资源开发、渔港经济区以及海洋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温州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需要。
4.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海洋科研实力比较薄弱,缺乏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员与高素质劳动队伍,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缓慢,科技对海洋经济的支撑力较小和贡献率较低,发展潜力大和可持续发展力强的新兴海洋产业起步较慢。
5.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工业和生活污染、船舶油污染、海水养殖自身带来的污染以及入海河流带来的其他污染等各类污染源对海洋环境质量的影响尚未得到有效缓解,近海海岸海域水质未能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赤潮事件在乐清湾、洞头洋及苍南县等沿海每年均有发生。
6.政策保障力度不够
温州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体系与开发保障系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吸收人才和资金支持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缺乏机制灵活的“通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