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哪些特征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个人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现实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意性。这种创意性的最终来源来,往往是个人或普通民众的广泛参与及其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这是文化创意产业产生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发达国家,随工业化的发展和后工业化社会的进步,教育和研发、文化、金融等众多领域的创意人群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正在增加。 (2)创意产业是高附加价值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更强调有形产品的生产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价值产业。创意在这里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特别是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交融和升华,技术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化交互发展的结果,可以渗透到许多产业部门。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冲破了传统历年,赋予文化业应有的生产性和创造财富性,使之具有了生产有形产品的实际内容或行业,让无形的文化意识能够通过有形的文化创意产品充分体现出来。 (3)创意产品是文化与技术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创意产品有其相同的特性,即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运用知识和技术,产生出新的价值,是创意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电影、电视广播、录音带、音乐产业、出版业、视觉艺术产业等文化产品,是与新科技和传媒相结合的产品,达到大量生产并掀起全球性商品流动与竞争,而传统工艺或创意设计产品,可能为手工的、少量生产的产品,它们都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它们的价值并非局限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还在于它们所衍生的附加价值。如那些具有版权的产品,包括书、电影和音乐的出口能够比服装和汽车等制造业产品出口获得更多的利润。
文化创意产业有哪些特征?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分类,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创意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旅游开发是热门话题,我公司倡导创意经典、落地运营,为此专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专题研究,成立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设计中心,以下是公司的研究成果,列举一二以供参考1.《情境再现:文化体验模式创新的六幕》 2.《打造文化休闲名街模式探索》3.《历史文化景点商业物业开发模式研究》4.《以旅游为杠杆,撬动文化产业园区开发》以上是我们有关于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希望可以为你提供帮助! 当然我们希望我们的这些研究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文化旅游的开发。
相对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我们都知道,文化产业不同于其它产业,那您觉得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贤亮:人类文化创造活动古已有之,但要形成为“文化产业”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社会条件: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二、恩格尔系数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人们用来支付食物的开支比例很少;三、主流意识形态垄断地位较弱,较少宗教或政治上的控制,也就是说文化环境较为自由宽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还不具备这三个条件,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基本上分为三个部类,即,第一部类农业,第二部类工业,第三部类商业-服务业,那时的文化产业是附属在第三产业当中的。从19世纪末开始,这三个条件逐渐形成,文化产业才得以发展,迄今,它居然从产业活动中独立出来,单独成了一个生产部类。这本身就说明了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一、文化产业是个人心智的产业,而又与科学技术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像科学技术那样要依赖集体的力量和较完善、较现代化的设备;它的生产过程是个人的创作过程,也不像科技研发那样必需遵循一条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优秀的文化产品几乎全靠个人天赋、才智以至灵感的发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化产品(作品)带有先验性和超前性;二、文化产品基本上是非物质性的,它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使用上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三、很多文化产品具有不能批量生产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四、因此很多文化产品有其不可替代性,不像科技产品那样必须经常更新换代,不论后来同类的文化产品如何丰富、多样甚至优越,早先的“这一个”永远是“这一个”;五、很多文化产品的价值不仅有超越时空的广泛认同和保值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增值;六、文化产品之所以冠以“文化”,就是因为它能集中反映那个国家、那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时代要求、集体意识和科技发展水平,这些构成一种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又只能通过有创新能力的人将其表现出来,所以优秀的文化产品都具有独创性;七、因而文化产品就有着非常深刻的个人印记,几乎每一件文化产品都与创作或策划它的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创作或策划它的人的个人素养、气质、风格、格调、属于他个人的创作方式等等,会形成一种创作者、策划者的个人魅力,最后成为他被社会所承认的品牌。仅仅他的名字就产生价值,其价值进入市场就会形成高低不等的价格,所以,文化产业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生产者、策划者个人。这是一种完全个人化、人性化的产业,是一种“资金投入少,脑筋投入多”的产业。
二、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就业人数的0.4%。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澳大利亚高达10%,加拿大占6%,芬兰占5%。近两年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但与我国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差距还相当大,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就要准确确定文化产业的市场定位。那么您认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定位是什么?
张贤亮:您引用的还是老资料,只要告诉您2002年英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是“辣妹”而不是钢铁制品,好莱坞的影视出口额早超过了波音飞机加汽车,就可想今天西方国家文化产业更进一步的发展程度。我国需要的是文化市场的宽松和有序化,且不忙于去给我们的文化产业“定位”。只要有宽松而有序的市场环境,从业者自然会给自己寻找恰当的“定位”。中国文化资源的丰富及多样,中国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需求,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决定了每一个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都能在文化市场上找到自己的“生意”,其“位”上万,比人民大会堂的座位还多。先“定位”再行动,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目前,中国最大、最有影响的文化出口产品是姚明,请问是谁给他“定位”的?
三、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文化和文化产业同样也会受到影响,那您觉得入世后,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文化策略呢?
张贤亮:还是那句老话: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不过也许我国文化产业碰到的“挑战”会更大一些,因为我们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比起其它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为何起步晚而薄弱呢?一、我国的“文化专业团体”(包括影视广播出版等等)的体制改革比其它行业的国企改革滞后,长期以来它们担负着宣传的职能,属于党政宣传部门管理,一般是不计经济效益,不计投入产出比的;二、前面说过“文化产业其实是个人心智的产业”,而恰恰在个人“心智”活动方面,我们一直缺乏一个较为宽松、适于探索和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我们一直在一个怪圈中打转:一边是“黄赌毒贪腐”屡禁不止,此伏彼起,这方面好象“宽松”的很,而另一边留给个人心智活动的空间却又嫌不足。我设想不出什么对策,“文化策略”的制订非我所能。但从近期对待一些畅销书作家与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来看,我们开始向一个较对的路子走。畅销书作家的写作已享有充分自由,张艺谋的两部影片虽然评论界和媒体大加挞伐,而政府仍然力荐将其推向世界。政府开始表现出较宽容和爱护并支持文化艺术人才的态度。我相信,我们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因为这是关乎到一个民族精神存亡的大事),最终在“文化策略”上还是会与“国际接轨”。
四、我们都知道,您是文化产业中的领军人物,您经营的“西部影视城”现在不仅是一个影视拍摄基地,而且还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那么您觉得您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张贤亮:首先申明我决非什么“文化产业上的领军人物”。上世纪80年代我在文学创作方面不断突破“禁区”,也许曾“领”过“军”,在文化产业上,我作为一名作家只是比其他“下海”的作家成就大些而已。我个人认为,我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一、我比其他“下海”的作家有经济理论上的准备,这点可以从我出版于1997年的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中看出来,从1997年到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基本上没有脱离我的预见;二、我劳改了22年,锻炼出有较强的承受力、较强的挑战性和不怕风险的冒险性;三、其实“西部影视城”不过是我另一类的文学作品,它本身是一个文化产业。如果当初我像其他作家一样去开餐馆、炒股票、搞房地产等等跨出文化行当的产业,恐怕也不会成功。
五、有人说您在“出卖荒凉”,对此,您怎样看?
张贤亮:中国国土面积有80%是荒凉的,那些荒凉怎么卖不出去?“出卖荒凉”是当初日本记者在日本报刊上发表报道的标题,当时确实是荒凉。然而要使荒凉“可持续性”地卖出去,仅凭荒凉显然是不行的。游客来看、来游的是荒凉中的文化和艺术,决非荒凉本身。我为我的“西部影视城”题写的楹联是:“两座废墟有艺术加工变瑰宝,一片荒凉经文化妆点成奇观”。我就是按这个思路去做的,所以它不仅可以“持续性”地卖出去而且能“可持续性”地发展。
六、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不平衡性,还有不规则特点。即在通常意义上企业乃至产业发展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卓尔不群的企业,甚至带动整个产业出现旺盛的生机。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在加利福尼亚荒漠就是一个广泛引用的例证。在我国也同样如此,《读者》不是创办于经济发达、文化条件和读者条件最为充分的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而是出现在较为偏僻的西部兰州,而且您也是在西部发展文化产业。那您认为西部发展文化产业的空间有多大?
张贤亮:您这个问题和举的例证很好。但不妨将眼光再放大一些。说实话,我不太关心什么“西部发展的空间”,我关心的是整个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前面说了,因为我认为这是关乎中华民族精神及文化传统的兴旺与延续的大事。您说的对:“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不平衡性,还有不规则特点”,那么,经济相对落后,读者(观众听众)条件也不充分具备的中国,为何不能在世界上有“卓尔不群”的文化产业呢?在机械、电子、航空、汽车等等制造业方面,中国要想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我们虽会制造但无核心技术,造一台DVD,我们要给外国人付十几美元的知识产权费),但恰恰在文化资源上,我国有其他任何国家都少有的优势。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只掌握在我们手中。举例来说,没有哪一届政府扶植,中国的“食文化”已风行天下;中国民俗的春节,也没有哪一届政府去推动,却在世界各地盛行,每年,纽约巴黎伦敦的市长都要到华人聚居区“拜年”(而我们这里却过起了圣诞节)。可见,只要我们稍稍扶植一下,放宽一点,容忍一点,调整一下思路,开阔一点视野,我国的文化资源就会很快转化为文化产品,成为世界文化产品出口份额中一枝独秀的产品。别忘了,中国人在世界上是仅次于犹太人的生意人。说句玩笑话,我把荒凉妆点加工一下都能卖好价钱,还有什么东西卖不出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