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 2、简述科学技术的含义与特征。
- 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
- 4、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有那几个方面
- 5、简述科学的本质特征
- 6、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是否有本质的差别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原理,是指人们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技术应具备明确的使用范围和被其它人认知的形式和载体,如原材料(输入)、产成品(输出)、工艺、工具、设备、设施、标准、规范、指标、计量方法等。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在现代,一方面表现为密不可分,几乎被看作是同一范畴;另一方面二者的任务、目的和实现过程不同,在其相互联系中又相对独立地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 “为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目的在于改造自然。
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叫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对科学的评价主要视其创造性、真理性,对技术的评价则首先看是否可行,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简述科学技术的含义与特征。
科学技术一词,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与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的新的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技术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研究科学技术的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它在时间上,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也包括其发展;它在内容上,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观,又包括其继承者的科学技术观,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既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模式和动力,也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辩证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特征:
1、辩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重视研究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及其特征,而且重视研究它们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他们不仅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作用,而且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作用。他们关注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如认为技术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在劳动共和国的社会制度下,科学技术的作用将得到充分的积极的正面发挥。
2、批判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辩证地论述科学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批判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社会应用。他们主张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作用不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造成的,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才能得到积极的正面发挥。
3、历史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孤立地看待科学技术,而是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即放在当时的社会革命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中来看待的,从而否定了形而上学的科学技术观。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意义
1、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者也正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批判理论(劳动异化或技术异化理论等)和生态批判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五大发展”理念等科学技术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2、为“扬弃”国外学者的科学技术观提供了指导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一些科学技术思潮尤其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潮纷纷传入国内,给我们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基础,分析与批判国外学者的科学技术思潮,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有那几个方面
答:
一、形态不同——科学一般表现为知识形态,理论形态;技术一般表现为物质形态,直接应用的软件形态。
二、任务不同——科学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技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
三、目的不同——科学是现象中探求未知的本质,以“认识课题”为己任;技术是已有认识的升华,用于“改造课题”的活动。
四、管理方法不同——科学强调“工作得如何”;技术注重“如何工作”。
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不是一回事——科学革命如:哥白尼、牛顿解决了宏观低速运动规律;其后,普朗克、爱因斯坦等提出了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目前正在进行的生命科学研究等。技术革命往往带来产业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机,第二次是电机,第三次是电脑,目前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
六、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要求“深”,技术要求“新”。
七、密级不同——科学无须保密,保密的都是技术。先进的科学发现都抢先发表,而新技术却绝对保密。
八、价格不同——科学没有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而新技术却价格高昂。
扩展资料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常常需要新见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新技术,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学研究。
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简述科学的本质特征
1、对象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并以 对象化之物为研究对象,再 依据定量化寻求物量间的规律,由此建 构理论体系。
2、临时性,不确定性:科学的核心是不确定性,解释一个现象的科学学说是临时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证据,所以永远是统计性质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3、可错性、可证伪:人类其实无法知道一门学问里的理论是否一定正确,若这门学问有部分错误时,人们可以严谨明确的证明这部分的错误。
4、实践性、普遍必然性: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它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通过实验检验。
5、开放、真实可查证、理性客观、中立、无边界:从事科学研究重事实讲道理,一切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
扩展资料
科学研究的分类:
1、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2、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
3、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是否有本质的差别
一、形态不一样。科学一般表现为知识形态,理论形态;而技术则一般表现为物质形态。二、任务不一样。科学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三、目的不一样。科学的目的是现象之中求本质,以认识课题为己任;技术是来自某种认识或者经验的升华,用于改造课题的活动。四、管理方法不一样。科学的管理方法强调工作得如何;技术则注重如何工作。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不是一回事。科学革命至今已经历了两次,目前正酝酿着第三次。第一次是哥白尼等科学家,研究了宏观低速速运动规律。第二次是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的产生,发现了微观高速运动的规律。生命科学将是第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技术革命至今已经历了三次。一次是蒸汽机革命,一次是电机革命,再一次是控制论、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革命。现正面临着第四次产业革命。六、科学与技术的评价方面不同。对科学的评价是一个深字;对技术的评价是一个新字。七、科学是不保密的,保密的都是技术。各国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抢先公开。但是新技术却绝对保密。八、科学没有强烈的沽誉主义色彩和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而技术则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