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大棚黑木耳塑料袋栽培全过程
1 技术要点
1.1 菌种选择
在东北地区,早春利用棚室立体吊袋栽培黑木耳,产品销售价格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抢早上市”,这是关键。与地栽相比强调一个“早”字,早增温、早开口、早出耳、早采收、早销售。另外一个就是产品品质优。因此,棚室立体吊袋栽培黑木耳的菌种一般选择中早熟品种,如“牡耳1号”、“黑威15”、“牡2008-4”、“新世纪4号”等品种,早生快发、出耳齐,品质优,黑、厚、单片、耐水抗逆性强。
1.2 场地选择及棚架结构
栽培场地选择在通风良好、向阳、水源洁净、充足、周围污染源少、不存水、不下沉、地面平整的地块。立体吊袋大棚可用钢架结构(又分镀锌钢管和钢筋材料)或木结构搭建。大棚跨度8~12m ,长度依据栽培场地和栽培数量而定,一般要求为南北走向,大棚两头开门,门宽2米以上,利于通风和降低棚内的湿度,南北走向的大棚,菌袋受光较好。
一般 1m2的大棚可挂70~80袋。大棚顶高2.8~3.5m ,肩高1.8~2.0m左右。早春栽培应在大棚的顶部及四周全部覆盖一层塑料膜,塑料膜上再盖上一层遮阳网(遮阳度85~95%),用于保温、保湿、遮阴和防止降雨过量。钢架结构大棚又分为棚架一体式与棚架分体式,棚架一体式是吊绳就栓在大棚主体框架上,见图1。棚架分体式是大棚与栓绳的框架分开,棚是棚,架是架。从稳固性的角度,目前比较提倡采用棚架分体式的大棚进行吊袋生产。棚式立体吊袋钢筋一体式结构框架,每万袋需投资1~1.5万元。镀锌钢管分体式结构框架,每万袋需投资2~2.5万元。
1.3棚内设施及消毒
根据大棚的宽度,棚内框架上放置若干横杆,用于栓绑吊绳。每两个横杆为一组,组内横杆间距25~750px,每组横杆之间留出“过道”的距离一般60~1750px。每组横杆长度依大棚的长度而定。在“过道”上、下各铺喷水管线一条,上部微喷管每隔3000px处按“品”字形扎眼按上雾化喷头,下部放微喷水带。待立体吊袋大棚框架搭建完毕后,在地面上撒一层生石灰,防止杂菌发生。可在地面上垫一层草帘、遮荫网,防止浇水时泥沙溅到子实体上影响产品质量。处理完地面后,将大棚密闭,用菇宝熏蒸消毒。
1.4 栽培季节
春季栽培:菌袋接种期一般在1~2月份,或前一年11~12月,培养期30~40天,后熟15~25天,2月下旬~3月上旬扣大棚塑料薄膜增温,3月中下旬菌袋进棚划口催芽,4月上旬开始挂袋出耳管理,4月下旬~5月初开始采摘,6月下旬~7月上旬采收结束。
秋季栽培:栽培菌袋接种期在3~4月份,菌袋培养期及后熟期在5~6月份,7月下旬~8月上旬进棚划口催芽和出耳管理,10月下旬-11月上旬采收结束。
1.5 菌袋生产的配料、灭菌、接菌、发菌等工艺流程同地栽黑木耳完全一致。
1.6 开口封口管理
将培养好的菌袋运进棚后,用开口机开口,一般开“1”、“Y”或“O”形小口,开口直径0.3~10px,开口数量180~220 个。从试验及生产中可以得出,开“1”形口,单片率高、出耳齐。开口后将菌袋码跺放在大棚内,一般4~5层菌袋高为好,避免堆温过高。大棚覆盖遮荫网遮荫,要求散光照射,加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 左右,持续5~7 天,使菌袋菌丝封住出耳口,即耳线形成,可挂袋进行出耳管理。
1.7 挂袋
在棚内框架横杆上,每隔20~625px处,按品字形系紧两根(或三根)尼龙绳,并底部打结。然后把已割口的菌袋袋口朝下夹在尼龙绳上,然后在两根尼龙绳上扣上两头带钩的细铁钩(长度以125px为宜),即可吊完一袋,第二袋按同样步骤将菌袋托在细铁钩上,以此类推一直吊完为止。
一般每组尼龙绳可立体吊8袋。吊袋时每行之间应按“品”字形进行,袋与袋之间距离不宜少于20厘米,行与行之间距离不能少于25厘米。菌袋离地面30~1250px左右,利于通风,防止产生畸形木耳,提高产量。为了防止通风时菌袋随风摇晃,相互碰撞使耳芽脱落,吊绳底部用绳链接在一起,这样风再大,菌袋可以随风共同摆动,不相互碰撞。
1.8 催芽管理
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立体吊袋栽培黑木耳,大棚内温度控制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尤其是菌袋密集程度高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温度,防止高温“烧菌”,“烧菌”的菌袋再遇高温高湿很容易造成一片“绿海”(绿霉污染)。
菌袋开始挂袋2~3天内,不可以浇水,温度要靠遮荫网和塑料薄膜调节,使温度控制在20~25℃。往地面上浇水,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 80%左右,待2~3天菌袋菌丝恢复后可以往菌袋上浇水,每天进行间歇喷水,使湿度达到 90%,这阶段切忌浇重水,以保湿为主,每天通风2次,持续7~10 天,耳芽成绿豆大小。
1.9 耳片生长期管理
子实体边缘分化出耳片,并逐渐向外伸展。这阶段应逐渐加大浇水量,加大通风,喷水尽量喷雾状水,为保证耳片黑、厚,适当要控制耳片生长速度,原则上棚内温度超过25℃不浇水,早春一般在午后3点至次日9点之前这段时间进行间歇喷水,5月份后一般在午后5点至次日7点之前这段时间浇水,使空气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 90~95%。采取间歇式浇水,浇水30~40分钟,停水15~20分钟,重复3~4次。根据气温情况,一般浇水时放下棚膜,不浇水时将棚膜及遮阳网卷到棚顶进行通风和晒袋。正常情况下,喷水后通风,每天通风3~4 次,天热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在中午通风。温度高湿度大时还可通过盖遮荫网、掀开棚四周塑料膜进行通风调节,严防高温高湿。
图7 黑木耳棚室吊袋耳片生长期
1.10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黑木耳耳片长到3~125px,耳边下垂时就可以采收(5~6分熟),大棚内吊袋栽培黑木耳一般在4 月中、下旬即可采收第一潮黑木耳,5 月上旬采收第二潮黑木耳,比全光地摆栽培提前25~30 天。采收木耳后,将大棚的塑料薄膜和遮阳网卷至棚顶,晒袋5天左右,然后再浇水管理,即“干干湿湿”水分管理。“晒袋”管理是避免耳片发黄的关键措施。不见光、温度高、耳片生长速度过快是耳片黄、薄的主要原因。一般第一潮黑木耳每袋可采干耳20~25g,耳片圆整、正反面明显、耳片厚、子实体经济性状好。第二潮耳管理方法同第一潮耳大致相同,大湿度大通风是关键技术。一般可采收3潮耳,产干耳40-60g/袋。
1.11 菌袋落地采顶耳
待采完2~3潮耳后,如果菌袋仍然比较硬实、洁白,说明菌袋内的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转化完,这时可以将吊绳上的菌袋落地,在顶端用刀片开“+”或“#”形口,然后在棚内密集摆放,早晚浇水4-5次,每次浇水1小时,停30分钟。这样额外可以采干耳10-15g/袋。
2 技术集成提效措施
与20世纪90年代的棚室吊袋 [1] [2] 相比,当前的棚室吊袋技术有了较大的突破,采用了一些立竿见影的提效措施,改“串袋”为“托袋”,降低了污染率;改开大“V”形口[3] [4]为开小“1”、“Y”、“O”形口,改善了品质;开口数量由10~12个增加到180~220个,保证了产量;大棚高度也增加到280~8750px,有利于通风换气[5];品种也相应的从大朵、菊花形、多筋脉的品种向出耳齐、厚、黑、单片、无根、少筋脉或无筋脉的中早熟品种转变;春耳吊袋季节相应往前提,强调“抓前抢早”,科学利用草帘子、遮阳网、塑料薄膜、喷灌设施对棚内温度、湿度、通风进行调节,避免了“烧菌”、绿霉等病害的发生;利用“晒袋”、及时采收等措施防止了“流耳”、“烂耳”、“黄耳”、“薄耳”的产生。
3 存在的问题及应用效果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3.1.1 棚室吊袋立体栽培黑木耳这种技术模式仍然有进一步改进、完善的空间
对温湿度的有效控制,是棚室立体栽培黑木耳的关键技术,但生产中大多数棚室主要靠人工利用草帘子、遮阳网、塑料薄膜、喷灌设施对棚内温度、湿度进行调节,无法做到自动化和精准化控制,因此应该加大对温湿生长要素实行智能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力度,向设施要生产力,设施农业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基础。
3.1.2 技术仍然是制约黑木耳棚室立体栽培发展的首要因素
棚室立体栽培黑木耳,由于摆放密度大,相对于地栽存在通风难、棚室温湿度不易控制等技术难题,栽培管理要求比地栽精细,因此广大菌农在没有完全掌握棚室立体栽培黑木耳技术之前,不要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尤其是政府部门在引导及政策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棚室立体栽培黑木耳存在的风险,控制规模。同时要加大棚室立体栽培黑木耳技术的培训,提高科学技术到户率;重视对棚室立体栽培食用菌的研究工作,为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2 应用效果分析
2011年在牡丹江市东宁县大城子村试验示范此项技术,从刚开始的3栋大棚,到2012年黑龙江省400多栋形成燎原星火,目前,该技术模式虽然还在不断改进、完善,但发展势头迅猛,在全省各地已经广泛推广,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具不完全统计,2013年黑龙江省棚室吊袋黑木耳有5500栋。仅东宁县吊袋耳大棚总数已达3000栋,总面积150万平方米,发展吊袋数量近1.2亿袋,预计为该县带来经济收入4.8亿元人民币。在国家商品粮基地,中国水稻第一县——富锦市,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立体吊袋栽培黑木耳已经取得成功[6],探索出一条提高育秧大棚综合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
怎样在塑料大棚挂袋栽培黑木耳?
(1)材料①塑料大棚:只要能生产反季节蔬菜所用塑料大棚都可进行挂袋黑木耳的栽培。其长度、宽度、结构不限。
②栽培用料:黑木耳是木腐菌类、在自然界中发生于腐倒木材类上。因此要取得高产,栽培主料应以含有木质素的木屑为好。以阔叶类木屑为最佳,必须新鲜、无霉。辅料为麦麸、稻糠、黄豆粉、石灰、石膏等。
③设备及工具:灭菌设备可用简易常压灭菌锅,即家用锅灶在其四周用砖砌或木板围成桶形,上部封顶最好拱形,以不漏气为原则,并在下部安放注水管及温度计。
因黑木耳接种应在无菌状态下进行,生产者必须有一定工具,如无菌接种箱,接种用弹簧枪,消毒杀菌剂等。
④栽培用塑料袋:规格为17厘米×33厘米×0.04厘米折角聚乙烯塑料袋及套环、橡皮筋、棉花等。
⑤黑木耳菌种的纯正、好坏是关系到整个栽培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菌种切不可盲目引进,要到有信誉、有经验的单位购买。一定要保证其纯正、不老化,适合代料栽培。(2)栽培季节春栽3~6月份,秋栽7~10月份。(3)栽培料配方①阔叶木屑1麻袋、麦麸7.5千克、石膏0.35千克,黄豆粉1千克、生石灰0.35千克。pH8左右。
②阔叶木屑1麻袋、稻糠2.5千克、玉米粉1.5千克(或黄豆饼粉1.5千克)、石膏0.35千克、石灰0.35千克、pH8左右。
③先将木屑摊开在水泥地上,麦麸、黄豆粉、石膏撒在木屑上混拌均匀。再将石灰溶解在水中直接拌料,料的含水量应为55%~60%,以手抓料成团,手掌有湿润感为宜。
④用塑料袋装料应边装边压实,上下松紧一致,装至袋高2/3,以倒提袋、料不下落为宜。然后在中间打一直径1.5厘米小孔,深至料内2/3。袋口余上部分套上套环,袋口外翻,并用橡皮筋绑紧,塞上棉球。擦净袋外残料,装入灭菌锅内。当灭菌锅内温度达100℃时保持10小时后熄火。自然降温至40℃出锅。要注意及时向锅内注水,以防烧干锅,待菌袋凉透后即接菌。(4)将菌袋、工具、菌种等移入菌箱内,用消毒灭菌药品灭菌方法有高锰酸钾加甲醛熏蒸、气雾消毒盆、接种机等。一般消毒30分钟后即可接种。先取下棉塞,将二级菌种用镊子挖出,快速移入菌袋内,在料面及孔内都要按上菌料,这样菌袋上下发菌一致,可缩短发菌时间。(5)码垛、培养将接种完毕的菌袋移至事先消毒好的塑料大棚内码垛,暗光培养,温度为24~26℃,力求棚内干燥。15天之后温度降至20~24℃,上下倒垛1次,以求发菌一致,经过40天左右待菌袋全部长满菌丝时割口催耳。(6)割口催耳在发满菌丝的菌袋上割口,长为2厘米、深0.5厘米,呈V形,上、中、下各4个,品字形分布。割口完毕的袋及时去掉棉塞套环,用细线系住袋口,置大棚内挂袋催耳。每根绳约2米,每隔20厘米系一个菌袋,可系8个,吊挂棚内,菌袋距离为15厘米,每立方米可挂70袋左右。并留过道,以利管理。(7)挂袋后严格控制温、湿度前7天为菌丝恢复阶段,棚顶应加草帘遮光、做到“三阳七阴”,保持地面、过道有水外,每天应向空间、棚壁喷雾状水数次(避免向袋直接喷水)。温度控制在18~24℃,湿度为70%~90%,当袋口出现耳芽时应增加空气湿度,每天通风数次。这时力求保湿,通风良好,温度不宜太高。当耳片长至2厘米时,可直接向菌袋及耳片喷水,以耳片不收边为准,晴天多喷,阴天少喷,灵活掌握不可过多喷水。以免形成水耳,水耳遇高温易形成烂耳、流耳。(8)适时采收采收前应停止喷水2~3天,当耳片干缩时采收,晒干即可包装待售。
东北黑木耳种植技术
首先把温室或大棚的地整平,然后用高锰酸钾和甲醛合在一起消毒,地面可洒些石灰消毒,消毒后把培育好的食用菌黑木耳袋,按每平方米5袋摆放,在摆放前把食用菌袋随着圆型用刀划九个口,每个口大约5厘米左右,用于长出木耳用。摆放好黑木耳后,第二天开始喷水,每天早晚各喷一次水,潮湿度一般掌握在80%以上即可。一般一个月以后即可产出黑木耳。
黑木耳的发菌技术介绍如下:
黑木耳接种后,为了使其尽快定植,使菌丝迅速在耳木中蔓延生长,应采取上堆发菌。其方法是:
1、在栽培场内选择向阳、背风、干燥而又易于浇水的地方打扫干净,搞好场地消毒。
2、铺上横木或石块砖头,把接好的耳木按树径粗细分类堆成“#‘字形。堆高一米左右,耳木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便于通气。上堆初期气温较低,空隙可留小一点,堆的高度可高一点。后期随着气温上升,结合翻堆应增加间隙,降低堆高,堆面上盖薄膜或草帘保温保湿。
3、为了使菌丝生长均匀,发菌期间每隔7—10天要翻一次堆,使耳木上下、内外对调。第一次翻堆因耳木含水量较高,一般不必浇水,第二次酌情浇少量水。以后翻堆都要浇水,且每根耳木都应均匀浇湿。若遇小雨还可打开复盖物让其淋雨,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菌期间应注意温、湿、气的调节工作以满足菌丝生长条件,提高菌丝成活率。上堆发菌20—30天,应抽样检查菌丝成活率,方法是用小刀挑开接种盖,如果接种孔里菌种表面生有白色菌膜,而且长入周围木质上,白色菌丝已定植,表明发菌正常,否则就应补种。
木耳(英文:agaric),主要生长在中国和日本。中国大部分是东北木耳和秦岭木耳。木耳既可野生又可以人工培植,种子实体呈耳状、叶状或杯状、薄、边缘波浪状,宽3-10厘米,厚2毫米左右,以侧生的短柄或狭细的附着部固着于基质上。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呈胶质状,薄而有弹性,湿润时半透明,干燥时收缩变为脆硬的角质近似革质。味道鲜美,可素可荤,营养丰富。木耳味甘,性平,具有很多药用功效。能益气强身,有活血效能,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等;可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能够疏通肠胃,润滑肠道,同时对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帮助。
木耳指木耳属(学名:Auricularia or Wood ear) 的食用菌,是子实体胶质,成圆盘形,耳形不规则形,直径3-12厘米。新鲜时软,干后成角 质。它的别名很多,因生长于腐木之上,其形似人的耳朵,故名木耳;又似蛾蝶玉立,又名木蛾;因它的味道有如鸡肉鲜美,故亦名树鸡、木机(古南楚人谓鸡为机):重瓣的木耳在树上互相镶嵌,宛如片片浮云,又有云耳之称。人们经常食用的木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腹面平滑、色黑、而背面多毛呈灰色或灰褐色的,称毛木耳、粗木耳(通称野木耳);另一种是两面光滑、黑褐色、半透明的,称为黑木耳、细木耳、光木耳。毛木耳面积较大,但质地粗韧,不易嚼碎,味不佳,价格低廉。黑木耳质软味鲜,滑而带爽,营养丰富,是人工大量栽培的一种,也有天然野生主产区卢氏县。
南方地区冬季如何利用大棚袋栽黑木耳?
黑木耳属耐寒、怕热型食用菌类。南方地区在袋栽过程中,主要存在黑木耳菌丝期和出耳期被霉菌严重污染,以及细菌侵害造成的流耳病的问题,这都会使栽培成功率大大降低。为能使黑木耳栽培降低污染率,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要求,南方地区在栽培黑木耳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搭建塑料棚搭棚应有利于控制调节温湿度、通风换气。棚架采用毛竹或木料搭棚,棚高2米,宽、长根据规模酌定,大棚用塑料薄膜加活动草帘覆盖,为东西走向,两端各开一扇门,棚内拉铁丝,吊挂耳袋。根据菇棚大小,棚顶开若干个直径为20厘米的通风窗(一般洞与洞之间距离相隔为1米),用铁皮箱制作抽风窗罩,盖于洞口即可。(2)栽培季节南方地区气候属温湿型,黑木耳袋栽应安排在晚秋时进行制袋、接种,出耳期安排在3、4月,此阶段可避开霉菌繁殖旺盛期。夏季高温高湿,病虫害严重,成功率低;冬季温度低,杂菌污染相对较少,利用大棚的调节与控制生产,成功率将大大提高。因此,黑木耳栽培应以秋冬发菌,春季出耳为宜。(3)选用良种冬季生产黑木耳应选用抗杂菌力强、质量好、产量高的菌株。袋栽用的菌种要求具有生长迅速、耳芽形成集中、子实体生长快、抗逆性强,这种菌种在袋栽过程中与霉菌抗争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黑木耳高产的前提条件。原种宜选用菌龄为35天左右的菌种,此菌种菌丝具有较强的自身抵抗力,且萌发定植快,能迅速封满料面。(4)培养料配制黑木耳的栽培用料选用新鲜、未霉变的材料作基质。培养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60%左右,pH在7~8之间。培养料太湿对黑木耳菌丝萌发、定植不利,会影响菌丝生长。装袋时注意切勿让小木刺等硬质杂物刺破袋子,轻拿轻放。灭菌温度、时间一定要按要求严格掌握。在配制木屑培养基时,加1%的硫酸钙或碳酸钙,调节pH至微酸性,将有利于黑木耳菌丝的快速生长。(5)发菌管理刚接好种的栽培袋,袋内料温往往高于室温2~3℃,但室温绝不能超过28℃,否则要采取通风降温。黑木耳培养袋在室内自然温度下菌丝缓慢生长,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室的光线要接近黑暗,每天要适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不应超过70%,4天后检查发菌情况,发现污染袋立即清除,及时排除污染源,以后每周检查1次。(6)出耳管理发菌后的菌袋,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外表,然后开孔,同时掀开大棚的草帘,增加棚内亮度,促进表面耳芽大量发生。出耳期晴天需经常用喷雾器喷雾,不能直接将水喷到耳洞,以免影响耳芽的形成。如遇高温,地面应常喷凉水,并加强通风降温。棚内空间湿度保持在90%以上,温度为18~22℃,如达不到此温度,可采用晚盖草帘保温、日掀草帘增温。4天后就能看到耳芽,再经过3天,耳芽长满洞口,此时应加大喷水量,注意通风调节温湿度。
养木耳菌包大棚怎样建造?
一、黑木耳大棚立体挂袋前期准备
(一)大棚搭建与消毒
先将棚架建好,然后在棚内地面铺 1 层新砖,砖约 6 cm 厚。立体挂袋前,先用 10% 浓度的火碱上清液,把大棚内部地面、四周及棚上的塑料布均匀喷雾消毒 1 次。
(二)挂袋设施准备
消毒后的挂袋大棚,在栽培棚上方每根螺纹钢上,每隔 20~25 cm处,按品字形系紧两根细尼龙丝绳,底部的绳头打成活结,或每隔 40cm 处直接挂上钢丝套串备用,每串挂袋底部离地面距离 15~20 cm。同时,在地面每根钢筋上分别到两头绑好双股尼龙丝绳备用。
二、栽培管理新技术
(一)菌丝复壮与菌袋消毒
为了提前挂袋,当夜间平均气温在 -5~10 ℃时,可结合人工快速增温,待温度达到 10 ℃后,菌袋开始进棚,使运输时袋料受伤的菌丝体重新愈合复壮,菌丝长满袋后,增加光照 3~5 d,以诱导木耳子实体形成。当料袋上出现棕色米粒状耳基时,手提料袋放入 0.2%的多菌灵或 0.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旋转几次进行表面消毒。
(二)菌袋打孔
当大棚温度达到 15 ℃时,菌袋表面菌丝全部变白后,即可将菌袋开口育耳。选小孔打眼出耳技术,购买小孔打眼机时要重视割口刀头质量,其优与劣直接影响出耳的快慢、杂菌率及品质。小孔割口机一般选择 16 排,刀头与刀头之间距离以 2 cm 为宜。在料袋上均匀打孔开出“V”字形耳孔,深度以 0.8~1cm 为宜,孔口以 1 cm 长为宜,孔与孔之间相距 5~6 cm,每个料袋上开 6~9 个孔。